2025年3月14日下午,制药工程系教师齐聚学院N208会议室,召开以“专业实践教学经验分享及困境解决方案研讨”为主题的专题会议。会议聚焦实践教学的核心问题与改革方向,通过经验交流、问题剖析与对策研讨,凝聚共识,明确路径,为提升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。会议由系主任舒朋华副教授主持,学院党委书记曹玉松教授出席并作总结点评。

会议伊始,深耕教育近二十年的李公春副教授以“实践教学的内涵与路径”为题,分享了宝贵经验。他强调,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知识与产业需求的桥梁,其本质在于“培养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”。李老师结合自身经历指出:“实践教学需紧扣行业动态,教师应主动走出校门,与优秀同行、企业专家保持深度交流,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。”他以指导学生参与企业技改项目为例,说明如何通过校企协同实现“教学-实践-创新”的有机融合。针对青年教师培养,李老师提出“双轨并行”建议: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,积累实践经验;另一方面倡导建立“教学案例库”,将企业真实问题转化为课堂资源。他特别强调,“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从‘旁观者’变为‘参与者’,而教师的角色应是引导者而非灌输者。”
在问题研讨环节,与会教师直面当前实践教学困境,重点围绕“生产实习”展开深度剖析,揭示以下突出问题:1.实习单位难落实,校企合作稳定性不足。制药企业因生产环境特殊(如无菌车间、保密工艺、核心研发)、管理规范严格,普遍对接收学生实习持谨慎态度。学生短期实习需经过培训方能上岗,但刚适应岗位即结束实习,既增加企业管理成本,又难以为企业创造价值,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。2.指导教师队伍薄弱,实践与教学能力失衡。当前实习指导团队呈现“两极化”矛盾:青年教师虽学历高、科研强,但普遍缺乏企业一线经验;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虽技术过硬,却对教学规律与管理方法不够熟悉。3.评价体系不完善,实习质量监管存漏洞。现行考核以实习日志、三方协议等材料为主,缺乏对学生实践过程的全方位跟踪与量化评估,难以真实反映学生能力。
针对上述问题,全体教师展开热烈讨论,形成以下改革路径:1.深化产教融合,构建“校企命运共同体”。拓展实习基地网络,联合行业协会搭建校企对接平台,优先与区域性龙头药企、创新研发机构共建实习基地,探索“订单式培养”“顶岗实习”等模式,通过技术合作、人才输送增强企业参与动力。创新合作形式:推动企业以“课程共建”“项目共研”形式深度介入教学,破解生产保密性导致的实习难题。2.打造“双师型”教学团队,破解师资瓶颈。实施“教师-工程师”双向流动计划:选派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,参与实际生产项目;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导师,定期开展教学能力培训。3.构建“两个融合”评价体系,强化质量监控。过程与结果融合:引入企业导师评价、岗位任务完成度、技能操作考核等多维度指标,建立“实习档案袋”,全程记录学生成长。校内与校外融合:校企联合制定考核标准,企业根据学生表现出具“能力评估报告”,作为成绩评定的核心依据。
最后,学院党委书记曹玉松教授作总结点评。她指出:“实践教学改革须以思政为引领,将工匠精神、创新意识、职业伦理融入教学全过程。”她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建议:强化顶层设计:将实践教学改革纳入专业“十五五”规划重点任务,成立专项工作小组,统筹资源推进落实。深化校企党建联建:通过党支部结对、党员技术攻关等方式,以党建引领校企合作,拓宽实习资源渠道。注重成果转化:及时总结典型案例,形成可推广的“制药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方案”,争创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。

本次会议直面问题、务实高效,既梳理了制药工程实践教学的沉疴痼疾,更提出了系统化解决方案。未来,制药工程系将以“产教深度融合、师资双向赋能、评价科学闭环”为改革主线,着力培养“懂理论、精技术、善创新”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,为区域医药产业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!